
作废车含有大量对环境有害的废液和重金属,本应该搜集起来,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,不法的二手车贩显然不会这么做。而且,作废车上路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。我国关于机动车作废有着明确的规定,现实中,由于正规作废流程繁琐、补助少,加之监管不严、存在巨大的不合法获利空间,使得作废车暗盘买卖成了一条灰色的地下产业链,不只污染环境、坑害消费者,还使得正规资源收回企业难以维系。
作废车的损害并不直接可见,且买卖多处于“地下”,监管、查处起来难度大;尽管*有明文规定制止,但执行起来成本较高、难度较大。相比之下,作废车暗盘买卖的违法成本太低,以致于这一违法行为屡禁不绝,颇令政府部门头痛。而挑选卖给暗盘的车主也由于图省劲、卖钱多,存有侥幸心理。假如一味搞运动式的大清理,简单“治标不治本”,很难彻底根绝。
笔者建议,在加大对不合法开展作废车买卖、收回处理行为的打击力度的同时,无妨多从增强正规收回途径的吸引力下手。比如,加大政府关于作废车收回的补助力度;出台政策措施,鼓舞轿车生产、流转企业完善从出售、维修到作废、置换新车全流程的一条龙服务;通过建立互联网线上服务平台,简化请求、审核、查询、刊出等作废手续流程;增强废旧机动车收回企业的主动服务认识,供给上门收回作废车等一系列服务。应通过政策、市场和技术手段多管齐下,促进群众愈加快捷、主动地挑选正规收回途径,切断作废车流向暗盘的利益链条,才能收到“治本”之效。